傅雷 | |
---|---|
![]() 1932年1月傅雷(右)与朱梅馥在上海举行婚礼 | |
性别 | 男 |
出生 | ![]() | 1908年4月7日
逝世 | 1966年9月3日![]() | (58歲)
国籍 | ![]() |
语言 | 汉语、法语、英语 |
配偶 | 朱梅馥(1932年結婚;1966年逝世) |
亲属 | 子:傅聪、傅敏 |
经历
| |
代表作
|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江蘇南匯(现上海市浦东新区)人,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的著作。文化大革命時受紅衛兵迫害,於家中自缢而死。
傅雷一生嫉恶如仇,其翻译作品也是多以揭露社会弊病、描述人物奋斗抗争为主,比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傅雷对其子家教极严,而又父爱至深,其家书后由傅敏整理成《傅雷家书》,至今影响深远、广为流传。傅雷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海内外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1908年4月7日,傅雷生于中国江蘇省南汇县傅家宅(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王楼村五组)。1912年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居住周浦镇东大街。1920年(12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次年考入天主教教会在徐家汇开办的徐汇公学,1924年因批评宗教而遭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今南车站路353号)。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参加反学阀运动。秋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校址在今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1928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
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校址位于上海法租界菜市路(顺昌路560号),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宿舍位于南昌路136弄39号。次年与庞薰琹和倪贻德结成“决澜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留在上海,此后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曾发表亲美言论。抗战期间,他也曾应滕固之邀在迁往昆明的国立艺专短期任教,后离职。吴冠中对此有一番解释:“这时候,滕固校长宣布,请来了傅雷先生当教务长,大家感到十分欣喜,因为都对傅雷很崇敬。傅雷先生从上海转道香港来到昆明,实在很不容易,他是下了决心来办好惟一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的吧!他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对教师要甄别,不合格的要解聘;二是对学生要重新考试编级。当时教师多,学生杂,从某一角度看,也近乎战时收容所。但滕校长不能同意傅雷的主张,傅便又返回上海去了。师生中公开在传告傅雷离校的这一原因,我当时是学生,不能断言情况是否完全确切,但傅雷先生确实并未上任视事便回去了,大家觉得非常惋惜。”(吴冠中《烽火艺程·出了象牙之塔》)
郑重《林风眠传》中则记载:“此时教务主任空缺,滕固聘傅雷为教务主任。傅雷不受学生欢迎,加之与滕固的意见不合,到任月余就辞职离校了。”
朱德群说:“滕固请了翻译法国文学的大翻译家傅雷当教务主任。我们都很爱读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对他本有崇敬之情,可是他在一次讲话中把他的好友刘海粟说成是大师,我们当时认为刘是‘海派’,专业水准不高,根本称不上大师,就对傅雷心生反感了。”
后来,钱锺书曾邀请他去清华大学任教,傅雷表示,愿在清华教美术史,不愿在清华教法语,清华没有美术史教席,故未成。1949年之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傅雷学养精深,对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1958年,在上海“反右补课”中,上海市作家協會將傅雷划为“右派分子”。上海市长柯庆施执意要划傅雷为右派,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周而复则认为傅雷属于“可划可不划”的范围,恰逢周扬赴上海听取意见,柯庆施同意了周而复、周扬的意见,事后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派柯灵通知傅雷该消息。但正当傅雷做了检讨,准备放下包袱时,柯庆施却变卦拍板把傅雷定为“右派”[1]。
1958年12月,在波兰留学的傅雷长子傅聪离开波兰,没有回到中国大陆,而是移居英国伦敦,当时中国大陆視之爲叛逃[2]。此后,傅雷闭门不出。1961年9月,傅雷“摘掉帽子”。1966年8月底,文化大革命初期,傅雷遭共產黨政治迫害,被红卫兵抄家,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搜出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蔣中正旧画报)。9月3日上午,女佣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已在江苏路284弄5号住所“疾风迅雨楼”双双系在窗框上自缢而亡,傅雷享年58岁[3][4],而服毒自杀之说实为保姆误传。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其死后骨灰原安葬于永安公墓,后归并到万国公墓,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的破坏后遗失。幸有一陌生女子原为傅雷作品的爱好者,故私藏其骨灰盒,幸免遭毁[5]。该女子名为江小燕,后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工作,1994年退休[6]。
1979年4月,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错误,应予改正,文化大革命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骨灰移葬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2013年10月27日傅雷及夫人朱梅馥骨灰由龍華烈士陵園遷葬於上海福壽園海港陵園的如茵園內。墓碑上題有傅雷名言:「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傅聰是傅雷的長子,也是知名的鋼琴家,傅雷是個身教言教並重的權威式家長,與當時頗算開明的家長教育格格不入,傅雷甚至會對傅聰施以暴力教育,讓傅聰在兒時和求學時苦不堪言,身上經常帶著不只一處二處的傷痕去學校上課。據傅聰的回憶,在傅聰約十歲時,當時他已正式學琴約三年。傅聰在傅宅樓下琴房練琴,傅雷在樓上翻譯《高老頭》,只要沒聽見琴聲,或是琴聲錯誤,傅雷馬上下樓痛揍傅聰,甚至把傅聰的頭抓向牆壁撞。長大以後,傅聰去歐洲留學,收到父親傅雷親筆寫的家書,傅雷在家書中對傅聰幼時的暴力教育感到後悔,希望兒子能原諒他。傅聰其實心裡深深明白當時的暴力教育只是為了要磨礪他,所以原諒了父親傅雷,父子和好如初。[7]
傅雷的译作多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15卷《傅雷译文集》,共五百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巨著。此外,傅雷还是杰出的美术批评家[8]。24岁的他就译出了《罗丹艺术论》这样不朽的名著。26岁的傅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课时,写出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文章不仅分析了绘画、雕塑名作,更触及了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等等,足见其知识之渊博,多艺兼通。在《贝多芬传》里,傅雷以音乐鉴赏家的角度用“自己的笔与贝多芬心灵相通,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彼此呼应”[9]。其翻译的作品强调“神似”,即“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10],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并要求文字“译文必须为纯粹的中文,无生硬拗口的毛病”[11]。
2009年,法国驻华大使馆设立了傅雷翻译出版奖,旨在促进法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该奖项因纪念傅雷而得名。[12]
傅雷夫婦的故居位於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284弄安定坊5号,又称疾风迅雨楼,为英国乡村式建筑,假三层楼联体别墅。1949年至1966年9月3日间,傅雷夫妇一家在此定居。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在住所双双系在窗框上自缢而亡[4]。
![]() |
维基语录上的傅雷语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