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表示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相當於現代計時單位的兩小時。起源于汉代皇宫夜间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称“五更”。
「更」這個計時單位,把晚上七點到次日早上五點均分為五更,相当現代計時單位共十小時,对应地支名称为戌時至寅時。
另外,一更又分为五點。
儘管現今華族社會已經停用「更」這個計時單位,但現代華文裡依然會使用從「更」衍生出來的計時單位。現今的華文經常會使用「黃昏」來代表一個地區的傍晚時份。[1][2]
成語裡代表夜深的「半夜三更」(或倒裝成「三更半夜」)是從上述的「三更」演變出來的。「半夜三更」一詞於元代作家馬致遠的雜劇《青衫淚》和元代作家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裡首次出現。[3]這句成語到現代依然被華族社會廣泛使用。[4][5][6]
中國古代的航海人士會使用「更」作為計算海程之單位。一更等於60里。這個計算海程之單位到明清時期依然被航海人士使用。當時的航海人士使用「更」來計算海程時會以一塊木片和正在航行的船齊行為準。船比木片先到為「不上更」,木片比船先到則為「過更」[7]
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8] 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
建功嶼的落日相當美麗,每到黃昏都有許多遊客到此遊玩。
天文台會在今日黃昏考慮改發三號強風信號。
半夜三更,哭得成調的孝女白琴,聽得人渾身不舒服,原本以為是附近有喪家,但仔細一聽,白琴哭調 居然是在討債。
另外,台灣男星連凱前晚在微博悼念好友,他留言:「這麼拼幹甚麼?上個節目而已……只要不上,甚麼事都沒有!半夜三更還在錄影?……又生氣,又傷心!」
前首相拿督斯里納吉認為,朝野政黨領袖三更半夜在住家會面,會引起各種詮釋,同時建議黨紀律委員會徹查此事。
|